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名字的故事 The Story of "Name"


近日與一群好友進行台灣原住民族母語歌謠創作工作過程中,有許多的討論,特別鼓勵大家使用自己的母語名字,並寫下自己名字的故事。
在網路上,搜尋到『請問芳名』這部紀錄片的網站,布農族女性紀錄片工作者莎瓏伊斯哈罕布德,將各族有關命名文化的部份,整理在這文章中,已作為參考。
     台灣原住民族每一族的命名方式都不相同,而即使是同一族群,但因不同部落,其命名也可能略有差異。

以下是莎瓏伊斯哈罕布德整理十個族群的命名方式。(標楷體部分為莎瓏伊斯哈罕布德原文)

[布農 Bunun]
  1. 分布廣泛的布農族目前超過一百個氏族,許多是三百年來遷徙過程從古老氏族中分出,依創立家族者的特徵或名字命名,氏族間親疏遠近不一,但改漢姓後原有秩序被打亂,例如,同是「伊斯卡卡夫特」氏族,住在南投的姓松,住在台東的卻是姓江,使年輕人無法分辨自己的同族,是最大的危機。
  2. 布農族是長子(女)襲祖父(母)名,其餘子女按排行襲叔祖叔伯姑姑的名字,很少創立新名字,名字一般沒有涵義。同名者互稱為Ala,彼此有特殊的情感聯繫。
  3. 常見名字
 男 Biung(比勇)Dahai(達海)
 女 Abus(阿布斯)Buni(布妮)
例 尤 哈 尼伊斯卡卡夫特
  自己的名字氏族的名字

[阿美 Pangcah]
  1. 花蓮的阿美族自稱Pangcah,台東的阿美族自稱Amis,卑南語Amis是「北方的人」之意,卑南族以此稱呼居住在北方的阿美族,後被日本學者沿用。
  2 命名除了襲長輩名外,也常依出生季節或時刻命名,又因原是母系社會,在自己名字後面接父親或母親名字的都有。
  3. 常見名字
 男 Lohok(拉厚克):正午出生
  Mayaw(馬耀):守護月亮旁的星星
 女 Panay(巴奈):水稻收成時出生
  Wusay(舞賽):情人
例 馬  耀谷  木
  自己的名字爸爸的名字
  Nikar    Fusay
  自己的名字媽媽的名字

[泰雅 Tayal]
  1. 泰雅族一般在自己名字後面加上父親的名字,特殊狀況也有加母名的,但不常見。
  2. 不硬性規定襲祖父母名,但會為男孩取以往頭目或勇悍者之名,為女孩取部落中溫順或擅長織布者之名。
  3. 常見名字
 男 Hayum(哈勇):松柴
  Yumin(尤命):茄苳
 女 rimui(莉慕依):懷念
  Wagi(娃郁):太陽
  例 Pisui     Ciyo
  自己的名字 父親的名字

[賽夏 Saisiyat]
莎瓏伊斯哈罕布德
  1. 賽夏族是唯一氏族名與漢姓間有音義對照的族群,例如「改擺刨」原意是「住在高處的人」,200 年前就以「高」為漢姓。Babai 氏族原意是風,漢姓就是風。Tanohera 氏族原意是太陽,漢姓就是日。
  2. 賽夏族長子襲祖父名,長女襲祖母名,後面連接父親名字和氏族名,問一問就知道是哪一家的、誰的孩子。
  3. 常見名字
 男 Kaleh(嘎歷)Umau(伍茂)
 女 A-pi(阿碧)Maya(瑪雅)
例 打赫史達    印改擺刨
  自己的名字父親的名字氏族的名字

[ Cou]

  1. 鄒族命名沒有特別約束,只要不與父母兄姐同名即可。
  2. 鄒族有八個古老氏族:Jasijungu(安)、Jakumangana(楊)、Jaisikana(石)、Judunana(湯)、Niahosa(梁)、Javaiana(汪)、Tapangu(方)、Peongsi(汪)、Jataujongana(高),從玉山頂遷移下來後又分出新的氏族,幸好鄒族人數不多,居住集中,改用漢姓時顧全了原有氏族識別。
  3. 常見名字
 男 Voyu(柏祐)Pasuya(巴蘇亞)
 女 Patsu(白芷)Tanivu(塔妮芙)
  例 Voyu e Yakumangana ne Paayai
  自己的名字 e 氏族的名字 ne 出生地

[達悟 Tao]

 1. 達悟人的名字一生中要隨家族新生命誕生改好幾次:
還沒生小孩的叫「希」「自己的名字」
當爸爸後叫「夏曼」.「長子或長女的名字」
當媽媽的叫「希南」.「長子或長女的名字」
當(外)祖父母叫「夏本」.「長(外)孫或長(外)孫女的名字」
所以只要聽到達悟人的名字,就能知道他的輩分和大約年紀。
 2. 達悟人大多是為新生兒創造新名字,依照家族現況和對孩子的期待來取名,而且講究謙虛,不好意思取太驕傲的名字。
 3. 常見名字
 男 Dzwal(札瓦爾):出海捕魚奮鬥到底
  Mipanpan(米潘潘):在高崖養山羊常去照顧
 女 Malgan(瑪兒坎):光輝、心神愉快
  Kinaban(吉娜潘):少許芋頭放進籠子變很多
例 瑪拉歐斯
  還沒生小孩的名字前加「希」自己的名字
  夏曼賈巴度
  已生子女的名字前加「夏曼」長子/女名

[卑南 Puyuma]
1. 卑南族每個家族都有家名,以往分家後會自創新家名,現在大多是沿襲原本家名,以卑南社為例,主要家族就有PasaraadRaeraKadadepan等。
2. 家名起初是根據居住地和特徵所創造,例如Pasaraad家族是居住在兩條道路交會的三角頂點而得名,Sapayan家族是勤勞洗晾衣服的家族、Kulungan是染料堆滿屋簷下的家族、Tulungya是收藏很多織品的家族。
3. 卑南族的家族繼承是以母系為主,所以個人名的後面是加上母親的家名。
4. 卑南族命名沒有硬性規定,襲用祖先名字很常見,但是朋友間多以綽號相稱呼,家中長輩才會以本名稱呼晚輩。
5. 常見名字  男 Atung(阿棟)Inatapalan (印納塔巴嵐)
 女 Samingad(莎敏岸) Sinayan(絲娜泱)
例 Sirogo   Raera19世紀末的卑南社女王)
  自己的名字  家名


[ Thao]

1. 邵族是父系氏族,姓名是由個人名在前、氏族名在後組合而成。
2. 邵族目前有七大氏族Sinawanan(原意圓)漢姓袁,Skatafatu(原意石)漢姓石,Skapamumu(原意強,採諧音)漢姓毛,Stamarutaw(原意高)漢姓高,Skahihian陳姓,Sapit(採諧音)漢姓筆或白,Stanakjunan漢姓朱或丹。
3. 古代各個氏族有不同的分工,例如毛姓專司祭曆及負責冶鐵和武器製作,陳姓管若干祭儀,高姓負責打獵,石姓屬領袖層階,亦曾出任副頭目。
4. 邵族命名也有襲名制,長男常襲曾祖父之名。
5. 常見名字
 男 Pasuran(巴蘇蘭)、Pajtabu(巴塔布)
 女 Apin(阿嬪)、Umaw(舞茂)
例 Pajtabu  Sinawanan(原卜吉社頭目)
  自己的名字 氏族的名字

[排灣 Paiwan]

1. 排灣族每個家屋都有一個名字,出生在這家屋的子女都要冠上家屋名,有人冠在自己名字前面,有的冠在後面。
2. 排灣族是階級社會,為新生兒取個人名要依照地位,不可僭越。
3. 常見名字
 男 DeDedan(磊勒丹):陶壺
 女 Awu(阿鄔):竹節之間空心部分
   Mulidan(穆莉淡):琉瓏珠
例 利格拉樂阿 女烏
  家屋的名字自己的名字

[魯凱 Rukai]

1. 魯凱族的命名和排灣族相近,只是排灣族是以長嗣繼承原家名,魯凱族是以長男嗣繼承。
2. 魯凱族也是是階級社會,為新生兒取個人名也要依照地位不得僭越。
3. 常見名字
 男 Sarabu(沙拉布) Tatulane(達杜拉呢)
 女 Rairai(萊伊萊伊) Ubang(舞邦)
例 台   邦撒沙勒
  家屋的名字自己的名字

[平埔族群 Pingpu]

1. 平埔族群因與漢人接觸早,已很少人用傳統姓名,這裡列出的各族傳統名字,大部分是從清代土地契約中找出。當時平埔族人的名字多被以不雅漢字拼寫,如蚊、龜、貓、毒、蠻、歪、歹、老,這裡列出的是用字較中性,較少輕蔑意味的名字。
2. 平埔族群多是親子連名,在個人名字後面連上父親或母親的名字,例如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和巴宰族都是如此。
3. 少數如西拉雅族新港社,每個家族有傳統家名,雍正乾隆年間對新港社的廣賜漢姓,就是依照各家名音譯,至今仍留存的特殊姓氏有Tamavainikaki「机」、Tamakovau「卯」、Tamaeolay「來」、Tamatiping「兵」、Tamapagowat「月」、Tamatapagik「宜」等等。
4. 各族常見名字

#凱達格蘭 Ketagalan :
  拔山、大武臘、加里、己生、君孝、歐灣、五合、陞紀、武朗
#噶瑪蘭 Kavalan :
  木枝、籠爻、瑪瑤、阿返、武里、那爻、其山、加禮、爾蘭
#西拉雅 Siraya :
  
大里觀、池烈、大邦雅、斗尉、冬悅、大羅、斗寧、伊同、達來、大南閩(女)、
  于來(女)、莎韻(女)
#巴宰 Pazeh
男:Abok(阿沐)、Adawai(阿達威)、Asilu(阿希魯)、Gunai(郡乃)、Gali(加禮)、Makala(馬卡拉)、Kaidan(該旦)、Tapilieh(達必里)

女:Api(阿比)、Amui(阿慕伊)、Anui(阿努依)、Daha(妲哈)、Lalu(拉露)、Savon(莎楓)、Saiyun(莎韻)
#道卡斯 Taokas:

大彌勒、合歡、加禮、答禮、武葛、加己、馬力、魯甲、斗南、貓老尉、甘仔轄
#洪雅 Hoanya:
卓乃、孩灣、加臘、馬羅、大霞、皆知里、斗寧
#巴瀑拉 Papora:
加九、賓祿、阿眉、大宇、漢泰、表陞、武澤、愛箸、武厘、悅、甘仔轄、阿勞萬
#貓霧拺 Babuza:阿甲、阿勞萬、大眉、知里、宇士、大加臘、武敦、眉倫

[Reference Link]:
1. 請問芳名 命名文化

2.把名字找回來

3.維基百科

4. 臺灣原住民命名方式及姓氏特點


將參考文章內容貼上來放置於此,便於閱讀。

臺灣原住民命名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原住民有著複雜且多元的命名文化
台灣原住民的人名複雜且多元,依不同族群的社會狀況與歷史背景而有所差異。17世紀之後,因為統治者的更替,所以命名規則不斷更迭。清朝政府曾對台灣原住民普賜漢姓日治時期又將其強迫改至日本姓名19465月,甫統治台灣中華民國行政院公佈《修正台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此後三個月內,以「到府辦理」的方式,將台灣原住民以任意分配的方式改為漢姓與漢名。
1980年代中期台灣解嚴之後,台灣原住民的命名文化開始受到重視。1995中華民國政府修正《姓名條例》與《姓名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台灣原住民命名不再強制使用漢姓。不過詳細的規則仍然限制原住民姓名翻譯後的中文名字,必須是「國語辭典或辭源辭海康熙等通用字典中所列有之文字」,不過仍然可以「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並列登記。
原本登記換名手續者並不踴躍,但是藉由《請問芳名》影展等人文努力,台灣原住民命名文化已得以呈現。[1]
目錄                  
     1 傳統
         2 各族族名結構參考
         3 衰落與危機
         4 維護與振興
         5 參考資料
傳統
台灣原住民命名文化雖視各族群迥異而有所差異,不過一般普遍自出生即實施其命名行為。與其他地區相同,他們認為尊重生命從尊重名字開始,也相當重視包含命名方式、規則、階級象徵的命名文化。台灣原住民命名文化不只是辨別符號,更代表著自我認同,而於已命名為主的族群認同中,名字雖非核心部份,卻已命名背後象徵意義,引領台灣原住民深入核心內部歷史、淵源與情感,進而鞏固族群力量。
一般來說,台灣原住民的命名與族群、山川部落等關係密切,且傳延著祖先對土地的信仰與智慧所累積的命名法則,背後也涵蓋台灣原住民各族群內在的生命史與價值觀
各族族名結構參考
族別
結構
範例
註解
阿美族命名方法有多種排列組合,
個人名前、後冠上一個或多個名字者皆有,
主要冠上氏族名或父、母親名。
Mayaw Komod (馬耀·谷木)
Difang Tuwana(郭英男)

個人名 + 家屋名
家屋名 + 個人名
Bulareyaung Pagarlava
Ligalale Awu(利格拉樂·阿女烏)
以長嗣繼承家屋。
家屋名 + 個人名
Taiban Sasala(台邦撒沙勒)
以長男繼承家屋。
個人名 + 父名
Pisui Ciyo(碧斯蔚梓佑)
為「子父聯名」。
(含太魯閣族
個人名 + 父名
Mona Rudo(莫那魯道)
為「子父聯名」。
個人名 + 父名 + 氏族名
Tahas Tain Kaybaybaw(打赫史達印改擺刨)

個人名 + 氏族名
Yohani Isqaqavut(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

個人名 + 家名
Sirogo Raera

個人名 + e + 氏族名 + ne + 出生地
Voyu e Yakumangana ne Paayai

個人名 + 氏族名
Pajtabu Sinawanan

Si + 個人名(初生之長嗣)
Syaman + 長嗣名(長嗣之父)
Synan + 長嗣名(長嗣之母)
Syapen + 長嗣名(長嗣之祖父母)
Si Maraos(瑪拉歐斯)
Syaman Rapongan(夏曼藍波安)
Synan Mavivo
Syapen Sorong(謝加仁)
長嗣出生命名後,
全家族即同步更名,
此為「親以子名」。
衰落與危機
台灣原住民命名文化首遭全面性危機,在於1943於台灣全面推動的皇民化運動台灣總督府制定;大規模以日文「譯音」為主的命名方式,推翻傳統原住民命名文化,造成該文化嚴重斷層並產生族群認同危機。
隨後,大規模破壞命名文化的因素,在於:1940年代中期-1950年代國民政府(中華民國政府)藉由《修正台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姓名條例》及《姓名條例施行細則》(1953年公佈實施)等強制性法源依據,以「到府辦理」的強迫方式,將歸籍戶政的台灣原住民,全部以「任意分配」方式改為漢姓漢名。也就是,以漢姓姓氏為主、「國語辭典或辭源、辭海、康熙等通用字典中所列有之文字」為名字命名準則的該戶政姓名登記命名實務,其台灣原住民姓氏更動,普遍以戶政人員及戶政單位任意分配為主。因未臻詳細規劃與訂定相關細則,1950年代期間,台灣原住民族群間大量出現了以「高」(取名依據來自山族)、「潘」(河流+)、湯(河川)、楊(大樹)、石(山川)、巫(女神)的新姓氏不合理現象,也造成因為不知情情況下的「友親」(近親聯姻)困擾。
因普遍未徵求登記命名者的此命名方式涉及命名文化衰落,1980年代中期之後,恢復台灣原住民命名規則與振興台灣原住民命名文化成為該運動主軸之一。他們認為1758「普賜漢姓」行為之後不過250年,平埔族群已近消失,如果台灣原住民藏起自己真正名字,台灣各族原住民將與平埔族相同被漢化滅絕。他們也認為諸如BununCouPaiwan等原住民姓氏的存在,更有足以珍惜的豐富多元的象徵意義。
維護與振興
1980年代中期,台灣解嚴與政治風氣改變。經過多次抗議陳情及法規研擬後,台灣原住民命名文化受到台灣各界重視。1995年,中華民國政府大幅修正《姓名條例》及《姓名條例施行細則》,除了允許台灣原住民「回復原住民姓名」,不再強制擁有漢人姓名之外,也詳列規定台灣原住民所採姓名中文譯名除了「國語辭典或辭源、辭海、康熙等通用字典中所列有之文字」外,得依「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與漢譯原住民傳統名字並列登記。雖因為怕受到異樣眼光等因素,該換名登記者並不踴躍,至20071月止,約10萬名台灣原住民間,僅達千人左右。
為此,台灣政府推出「原住民族回復暨使用傳統姓名三年計畫」、「原住民族回復暨用傳統姓名單一窗口計畫」,不過,部分台灣原住民仍認為該計畫無助振興命名文化。他們認為推動「以羅馬拼音書寫名字」、義務教育各階段課本納入原住民族各族命名方式介紹、「戶政事務所辦理原住民身分認定及登記作業流程」行政手續修正及簡化回復傳統名字手續等積極作為才能真正振興該命名文化。
參考資料
   《請問芳名》紀錄片 [1]
   《修正台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
   《姓名條例》
   《姓名條例施行細則》
   王雅萍,《堅持遠見、整體規畫──台灣需要一個細緻的原住民族姓名政策》
   Kaing Lipay,《正名運動、還我姓氏運動史》
《把名字找回來》(換名手冊)[2]


臺灣原住民命名方式及姓氏特點
2010-09-02 13:40     來源:臺灣尋根網     編輯:徐維彬
  臺灣原住民命名文化相當多元,隨著主體意識建立,原住民開始向主流社會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藤文化協會理事長馬躍?比吼指出,一九九五年姓名條例修正至今年三月底止,共有一千零一位原住民回復傳統名字。在原住民找回名字之時,外界也該開始學習了解原住民的命名文化。
  當我們認識新朋友的時,會説請問貴姓,然而,在多元文化的寶島裏,原住民族各自擁有不同於漢民族的命名文化;一九九五年姓名條例修正後,原住民取得回復傳統名字的權利,有些原住民新生兒更是直接以傳統方式命名,所以名字只有姓氏的觀念,可能要改一改了。
  以推動回復原住民傳統名字為宗旨的藤文化協會整理了原住民各族的命名方式提供各界參考,也讓臺灣社會認識原住民族命名文化之美。
  泰雅族、太魯閣族與剛向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提出恢復族名申請的賽德克族的命名方式大致相同,會在自己的名字後面加上父親的名字,特殊狀況也有加母親的名字,雖不硬性規定襲祖父母名,但一般會為男孩取以往頭目或勇悍者之名,為女孩取部落中溫順或擅長織布者之名。如原民會主委瓦歷斯?貝林,是子父連名。
  阿美族命名除了承襲長輩的名字外,也常依出生季節或時刻命名,又因為阿美族屬母系社會,所以,在自己名字後面接父名或母名的狀況都有。如藤文化協會常務理事該映?犁百就是子母連名。
  另外,有些人也會在名字後面加上氏族,而氏族是依祖先文化淵源分類而成,因此,像花蓮縣阿美族噶驲佤世代祖傳領域海域建設研究會理事長卬淖?彔禾?八丮羍尒?(Anawlo`ohpacidal),就是自己的名字?父親的名字?氏族的名字(pacidal氏族意指太陽子民)。
  卑南族中,每個家族都有家名,以往分家後會自創新家名,現在大多是沿襲原本家名,以卑南社為例,主要家族就有PasaraadRaeraKadadepan等,家名起初是根據居住地和特徵所創造,例如Pasaraad家族是居住在兩條道路交會的三角頂點而得名,而卑南族的家族繼承是以母系為主,個人名的後面是加上母親的家名。
  卑南族命名沒有硬性規定,襲用祖先名字很常見,但是朋友間多以綽號相稱呼,家中長輩才會以本名稱呼晚輩。如十九世紀末的卑南社女王SirogoRaera,就是自己的名字加上家名。
  達悟族人的名字一生中要隨家族新生命誕生改好幾次,還沒生小孩的叫自己的名字;當爸爸後叫夏曼長子或長女的名字;當媽媽的叫希南長子或長女的名字;當(外)祖父母叫夏本長(外)孫或長(外)孫女的名字
  所以,只要聽到達悟族人的名字,就能知道他(她)的輩分和大約的年紀,如原住民電視臺臺長希?瑪拉歐斯、作家夏曼?藍波安;然而,現行的姓名條例申請改名只能以兩次為限,無疑地局限了達悟族人尊重新生命的獨特命名文化。
  達悟族大多會為新生兒創造名字,依照家族現況和對孩子的期待來取名,而且講究謙虛,不好意思取太驕傲的名字。
  至於賽夏族,是唯一氏族名與漢姓間有音義對照的族群,例如改擺刨原意是住在高處的人,兩百年前就以為漢姓。Babai氏族原意是風,漢姓就是風。Tanohera氏族原意是太陽,漢姓就是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