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德國首相俾斯麥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 1815-1898


在朋友的臉書上看到這一小句的貼文分享,記錄下來。

德國首相俾斯麥的話:

「真正的偉人可從三個跡象得知:

謀畫時重寬大、

執行時重人性、

功成名就時重謙虛。





另外上網查尋了相關的資料,抄錄於下方,以供自己參考。


照片連結: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d/Bismarck_pickelhaube.jpg

以下文字轉載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俾斯麥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
德語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
181541日-1898730日),
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人稱「鐵血宰相」(德語Eiserner Kanzler),
是「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

俾斯麥是十九世紀德國最卓越的政治家,擔任普魯士首相期間通過一系列鐵血戰爭統一德國,並成為德意志帝國第一任宰相(又譯「總理」)。俾斯麥以保守專制主義者的身份,鎮壓了19世紀80年代社會民主運動,但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及社會保險。由於其成就,俾斯麥最後獲昇任為德意志帝國陸軍上將。


任期
1871年3月21日 – 1890年3月20日
君主威廉一世 (1871–1888)
腓特烈三世 (1888)
威廉二世 (1888–1890)
前任(新設職位)
繼任列奧·馮·卡普里維

任期
1862年9月23日 – 1873年1月1日
君主威廉一世
前任阿道夫,霍恩洛厄-英格爾芬根親王
繼任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

任期
1873年11月9日 – 1890年3月20日
君主威廉一世 (1873–1888)
腓特烈三世 (1888)
威廉二世 (1888–1890)
前任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
繼任列奧·馮·卡普里維

任期
1867 – 1871
總統威廉一世
前任邦聯建立
繼任德意志帝國建立

第二十三任普魯士王國外交大臣
任期
1862 – 1890
君主威廉一世 (1862–1888)
腓特烈三世 (1888)
威廉二世 (1888–1890)
前任阿爾布雷希特·馮·伯恩施托夫
繼任列奧·馮·卡普里維

出生1815年4月1日
普魯士王國謝恩豪森
逝世1898年7月30日 (83歲)
德意志帝國弗里德里希斯魯
政黨
配偶喬安娜·馮·普特卡默
信仰路德教
簽名奧托·馮·俾斯麥的簽名



少年時期

俾斯麥於181541日在普魯士的一個名為興奧森的小鎮(今薩克森-安哈特州)出生。其家族為傳統容克,擁有很多土地及莊園。俾斯麥父親,斐迪南·馮·俾斯麥(Ferdinand von Bismarck)是一位地主和退休軍官,終日只與友人打獵,並以35歲之齡娶了17歲的妻子,即俾斯麥的母親。俾斯麥的母親與其父親的出生背景大為不同,自小生活在資產階級的家庭,並且長居市區,因而有著較為開放、先進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守舊。俾斯麥有一個比他年長5歲的哥哥及一個妹妹。俾斯麥父親希望他能成為出色的軍人,為國盡忠。但是其母則希望他成為政治家,在政界大顯光芒,雖然其雙親的期望大為不同,但最後俾斯麥同時達成了。
俾斯麥8歲時,被送往柏林小學讀書。由於同學大多生長在資產階級的家庭,因此大多排擠他這樣一個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著極大的痛苦與壓力。
在他12歲時,他進入了中學,但仍然受到同學排擠。但他並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奮向上,學會英語法語俄語波蘭語荷蘭語,使其成為一個多語言的天才,並為其日後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礎。
俾斯麥未滿17歲時,便入讀了哥廷根大學。然而,俾斯麥並不滿意大學的生活。在其就讀大學期間,他經常腰間佩劍,並牽著一隻大狼狗。但卻無心向學,並染上很多惡習,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鬥。後來雖轉到柏林大學入讀法律系,但仍然沒有滿意。雖然畢業後成為了律師,但他並不甘於此,於是投考政府的官職,當上了一個小書記員
在此時他結識了一位貴族女子,並結下婚約,可是他沒錢,想以賭博賺錢卻反而輸掉所有金錢,並欠下很多債務。因此這次婚約取消了。其後他結識了一位牧師的女兒,再訂婚約,可惜,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軍人走了。結果俾斯麥只有帶著欠債,回到家鄉。
回到家鄉後,他與其哥哥分家,當上了莊園主人,可是他並不滿意這種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進入政壇。


政治生涯
議員生涯

這次步入政壇,使俾斯麥一生命運改變。他首先當上了河堤監督官,這份差事很適合俾斯麥好勝的性格,因此他當得很稱職,很快便樹立了正面的形像。他藉此機會參加議會選舉。雖然只當選為候補議員,但他卻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議員以患病理由退出,結果他成功當選為柏林州的正式議員。這年是18475月,俾斯麥當時只有33歲。
同年,他與一位名叫喬安娜的女子訂下婚約,並於該年完婚。
但就在次年,著名的1848年革命爆發,普王被俘。俾斯麥決定親赴柏林,打探虛實。途中,他遇上了威廉親王的妻子,要求他協助其夫稱王,但俾斯麥拒絕了這個請求。後來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鎮壓了這場革命。

外交官生涯

1851,俾斯麥出駐法蘭克福邦聯會議之普魯士代表,並於不久後升為大使,而這份差事他足足當了8年。
1857,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親王攝政,威廉親王攝政後,即時召見俾斯麥,並任命他為駐俄大使。
1861威廉親王登基,是為威廉一世,但他隨即在擴充軍備方面,與議會發生衝突。無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麥為內相,但俾斯麥並不甘於只當內相,故此並不履行。
1862春,俾斯麥回到柏林,普王因為內部的壓力,並不能升他為首相。結果俾斯麥請辭,並被改派為駐法大使。同年,在普魯士議會新一輪選舉中自由派獲得了絕對勝利,並馬上否決了普魯士政府的對軍事改革的全部撥款,政府和議會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麥成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選。1862923,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麥,並任命其為首相兼外交大臣。


首相生涯

成為首相的俾斯麥在926日的下院首次演講中堅定的對議會發表「鐵血演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從此俾斯麥被冠上了「鐵血宰相」的綽號。隨後國王對俾斯麥說:「我很清楚結局,他們會在歌劇廣場我的窗前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朕的頭。」而俾斯麥則回應道:「既然遲早要死,為何死得不體面一些?……無論是死在絞架上抑或死在戰場上,這之間是沒有區別的……必須抗爭到底!」從此,國王和他的首相間形成了十分特別的牢固關係。
在俾斯麥就任首相後,並未能解決與議會的衝突,為此,他便欲以德國統一的大業來轉移議員的視線,並爭取工人階級的支持來抗衡資產階級自由派。很快地,他便開始籌劃三場統一戰爭。


統一戰爭

普丹戰爭

丹麥作為德意志的北鄰,經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務,因此俾斯麥第一個便要解決丹麥。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1863什列斯威什勒斯維希)在波蘭革命中被納入丹麥。而戰爭同時可以觀察奧國實力,為普奧戰爭作好準備。
1861年,丹麥國王欲接管普丹邊境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兩地,俾斯麥立即以此製造爭端。他首先確保如果普丹開戰,其他列強不會干涉,並與奧地利結盟共同攻打丹麥,最後逼使丹麥放棄這兩個州。
18641030所簽訂的《維也納條約》中,規定丹麥放棄兩地。而於1865814普、奧兩國達成《加斯坦因專約》,將什勒斯維希劃歸普魯士統治,霍爾斯坦則歸屬奧地利。
但是這其實是俾斯麥處心積慮的陰謀,因為奧地利所得的霍爾斯坦不但面積狹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這樣奧地利很容易便會與普魯士發生衝突,因此這是一條將奧地利推向與普魯士發生戰爭的導火線。

普奧戰爭
主條目:普奧戰爭
在普丹戰爭後,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首先俾斯麥答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並與法皇拿破崙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生衝突時會保持中立。最後,他在186648日,與義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義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只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義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
最後,奧皇因為不滿意《加斯坦因專約》的條款,而要求用普魯士最富庶的工業區西里西亞交換霍爾斯坦,因此俾斯麥以此藉口,指責奧地利毀約。結果在1866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國總動員,並於同年6月對奧宣戰。義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宣戰。
不久,普魯士便征服北德的親奧小邦,並於18667329.1萬軍力在薩多瓦23.8萬奧軍發生大戰,即薩多瓦會戰,最後奧軍戰敗。
而這時俾斯麥決定與奧講和,而不是乘勝追擊,因為他明白對於普魯士最有利的做法不是消滅奧國,而是將奧地利逐出日耳曼聯邦,並且讓奧匈帝國作為抵擋俄國東進的屏障。因此他在該年823簽訂的《布拉格條約》中給予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以便於保持對奧的良好的關係。
普奧戰爭結束後,妨礙德國統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後控制著南德諸邦的法國了。

普法戰爭
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中登基為皇帝的繪畫,白衣者為俾斯麥
主條目:普法戰爭
由於法國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區的各個邦國,阻礙德國統一。因此,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逼使法皇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而普魯士則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對法國作出進攻。
普魯士很快便擊退了入侵的法軍,並向法國作出反攻,在阿爾薩斯會戰中,普軍大敗法軍,拿破崙三世投降。隨後普軍進軍至巴黎,協助巴黎新成立的國防政府消滅巴黎公社,以便獲得大量賠款。
最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中登基,宣佈德意志帝國成立,並從法國獲得阿爾薩斯洛林兩地及50法郎的戰爭賠款。

後期政治生涯
雖然德國統一了,但俾斯麥這位鐵血(Blood and Iron)宰相仍需面對眾多國內外問題。
國內問題
在國內問題方面,首先在18711877間的「文化鬥爭」中,與羅馬教廷互相攻擊,最後以雙方互相妥協結束。再在1878隨即開始「圍剿左派」,制定《反社會主義非常法》,以打壓社會民主黨。但同時間,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來進行攏絡,雖然很多只屬表面性質,但仍使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勞工立法的國家。

國外問題
在國外問題方面,自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以便讓德國可以休養生息,培養國力。因此他並不像其他歐洲國家一般,大量掠奪殖民地。但他又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孤立法國。首先在1873,他與奧匈帝國俄羅斯締結「三帝同盟」。而在1877,俄土戰爭爆發,俄國大敗土耳其,並簽訂了《聖斯提法諾條約》,但這損害了英、法等列強的利益,因此列強便請沒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麥作出調停。結果在1878,於柏林舉行了柏林會議。在會議中,他偏袒奧國,但在表面上仍表現中立,但這使俄國成了大輸家。結果德、俄關係惡化,俄國退出三帝同盟。但於1879,俄國因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有利益衝突,所以退出;俾斯麥隨即與奧國重訂盟約,稱為「德奧同盟」。然而俾斯麥擔心俄國會轉投法國,因此於1887與俄簽訂「再保險條約」。
這些問題在俾斯麥執政晚期一直困擾著他,甚至使他感到坐立不安。
1882,他又與義大利、奧匈帝國簽訂「三國同盟」。

退出政壇
188839,威廉一世逝世,其子腓特烈·威廉繼位,稱為腓特烈三世。但在即位99日後隨即病故。結果其子威廉二世繼位,時年29歲。這位年少氣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於俾斯麥,因此與俾斯麥在很多問題上出現分歧。而當時俾斯麥已達73歲高齡,更執政了長達26年。結果在一系列權力鬥爭中,俾斯麥漸明瞭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在1890318向威廉二世呈辭,正式下野。
逝世
俾斯麥下野之後,長居於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並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最後在1898730,這位名震天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悄然離世,享壽83歲。離世後不久,俾斯麥的政敵便迅速清除了他在政界中的勢力,鐵血改革從此終止。

頭銜和稱號
           181541 - 1865年: 奧托·馮·俾斯麥
           1865年–1871年: 高貴出生的 俾斯麥-順豪森的奧托伯爵
           1871年–1890年: 高貴的 俾斯麥親王
1890年 – 1898730日: 高貴的 俾斯麥親王,勞恩堡公爵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書名:權謀至尊 司馬懿 作者:秦濤


某日餐敘友人手上一本書,感受到他的精進,聽他對書的介紹,讓我好奇的在網海中一探究竟。找到了些資料,待日後有人月後分享,或有機會閱讀。
將博客來上的簡介轉載到此:
書名:<<權謀至尊司馬懿>> 
讀懂司馬智慧.悟透三國權謀       一本書讀懂司馬懿的政治智慧
  「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孫權
  「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曹操
  「司馬懿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幾手比曹操高明。」──毛澤東
  「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李世民
  「他算是受了曹劉諸人的熏陶,集厚黑學之大成,他能欺人寡婦孤兒,心之黑與曹操一樣;能夠受巾幗之辱,臉皮之厚,還更甚於劉備;我讀史見司馬懿受辱巾幗這段事,不禁拍案大叫:『天下歸司馬氏矣!』」──李宗吾
  隱忍待時.謀定後動
  司馬懿是這樣煉成的
  司馬懿從東漢的基層小吏起步,在曹魏位極人臣,是晉朝的實際奠基者,可以說是三國最大的贏家,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被嚴重低估和曲解的歷史人物。本書依據《三國志》、《晉書》等史料記載,用幽默輕鬆的文風,寫出一個不同於《三國演義》的司馬懿。本書詳細梳理還原了司馬懿的一生經歷,重點突出了司馬懿的奮鬥之路、生存智慧、官場哲學,以及他與曹操、諸葛亮的鬥爭智慧等。

作者簡介
秦濤
  江蘇常州人,少好文史,小學二年級通讀《三國演義》及《新華字典》,至今引以為傲。現就讀於西南政法大學法律史專業,為博士研究生。主要學術論文有《蜀漢法制考略》、《名法之治三題:正統、思想與世家》等,另在報刊發表歷史散文多篇。2012年起擔任央視《法律講堂》主講人,口才便給,每自以為「說的比唱的好聽」。

  • 叢書系列:實用歷史.三國館
  • 規格:平裝 / 544頁 / 正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引子:司馬老兒只剩一口氣了
第一章 潛龍勿用:初入仕途,司馬懿先隱後等1 政治非死即傷,不是太學生能親近的玩意兒
 拚爹時代∕司馬家族小歷史∕六○年代的光榮與夢想
2 要麼跟上車輪,要麼被車輪碾得粉碎
 記得當時年紀小∕天地玄黃一八四年
3 裸送的是錢財,留住的是司馬氏這個品牌
 發生在首都的江湖火拼∕司馬朗vs.董卓∕世家大逃亡
4 讀點經典,通曉春秋之大義
 三國成功學第一秘訣∕解剖少年司馬懿
5 藏於九地之下,方能動於九天之上
 正宗臥龍胡孔明∕被人看穿兩次
6 仕途評估:第一桶金不等於終南捷徑
 第一桶金∕審計員or數學家
7 待價而沽:退一步,求的是進一萬步
 曹操一請司馬懿∕耐心的較量
8 一隻鳥不肯叫,司馬懿會等牠叫
 十三歲少女殺人事件∕曹操二請司馬懿
第二章 終日乾乾:他搭上了曹丕這把登天之梯1 新人裝啞巴:在老闆面前,懂得克制自己
 兩個鬱悶的男人∕史上最無恥的自傳∕賈詡之謀∕瘟疫.東風.火
2 低頭做司馬,人前勿露「狼顧之相」
 暗戰∕荀彧的非正常死亡
3 組織考察,也是一門技術活
 競選開始∕曹植連負三局
4 進諫之妙:有所不為,而後可以有所為
 令人生畏的同事∕得隴望蜀∕謀士的最高境界
5 風險投資,有時也需要「干預君王家事」
 奪嫡之役塵埃落定∕孤獨的曹植
6 借力使力,打人不一定要伸出自己的手
 司馬懿的自宮計∕一個可怕的男人
7 能和大家打成一片的人,就只有領導
 楊修必死無疑∕曹操時代的終結
第三章 或躍在淵:謀國先謀身,小心被領導玩死1 責任與能力不符,是一切政治災難的源頭
 新領導的五個難題∕喪.亂∕曹丕恩仇記
2 人事選拔:九品官人法是個好辦法
 一項牛制度的誕生∕詳解九品官人法
3 不堅持己見,讓事實去證明你是對的
 南征之意不在酒∕天上掉下個孟子度
4 秀場:政治家是玩出來的
 一幕精彩的獨角戲∕原來這就是禪讓
5 為人臣之道:小心被領導玩死
 三國是個什麼玩意兒∕〈洛神賦〉的真相∕被領導玩死的于禁
6 謀國先謀身,別被自己邊緣化
 孤獨的謀士──劉曄∕曹丕舞劍,意在臧霸
7 當好官太太,讓司馬懿都為你折腰
 張春華絕食事件∕託孤
第四章 龍戰於野(上):真正的權威,有且只能有一個1 君臣保持適當距離,才能保證威嚴和神秘性
 小秦始皇──曹叡∕諸葛丞相借刀
2 先斬後奏,置之死地而後快
 計中計∕二十四天擒孟達
3 拖不起輸不起,只能險中求勝
 永遠的子午谷奇謀∕西線有戰事
4 下不犯上,無條件執行上級指示
 胎死腹中的平吳戰略∕曹休黯然退場
5 從容進退,善敗者不亡
 高科技攻城戰∕守城專家郝昭∕曹真主動出擊
6 高手過招:不動聲色,亦步亦趨
 蜀漢的備戰∕大霖雨,又見大霖雨∕真正的對手
7 龍多不治水:真正的權威,有且只能有一個
 麥子爭奪戰∕追蹤與反追蹤∕名將張郃的意外死亡
第五章 龍戰於野(下):抱持「告成歸老」之心態1 任何小疏漏,在較量中都可能成為致命要害
 老才子重現江湖∕曹植的殺手?∕決戰前夕靜悄悄
2 耐力決定成敗:一個觀望,另一個等待
 諸葛亮五出祁山∕見招拆招∕耐力決定成敗∕石破天驚逗司馬
3 君臣唱雙簧,耗死諸葛亮
 君臣千里唱雙簧∕秋風五丈原
4 可以給你的,自然也可以拿回去
 郭太后的孽債∕來自王者的猜忌
5 抱持「告成歸老」之心態,方能逢凶化吉
 東北亞頭號軍事強人∕決勝於廟堂∕將掃群穢,還過故鄉
6 集腋成裘,擅長學習他人的長處
 突破馬其諾防線∕與天鬥,其樂無窮∕斬首行動
7 權力較量:廟堂之高,朝堂之深
 仲秋夜之夢∕託孤!又見託孤!
第六章 飛龍在天:奪權,奪的就是槍桿子1 不可將客氣當福氣,同床異夢才是真相
 短暫的蜜月∕塵封八年的謎案
2 奪權,奪的就是槍桿子
 曹爽先下手為強∕奪權∕司馬懿如魚得水
3 權力永遠與事務掛?,有事才有權
 鄧艾嶄露頭角∕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4 敵不動我不動,積蓄力量後發制人
 曹爽的處女戰∕破壞之王∕伐蜀大計黯然收
5 我想要你滅亡,必先使你瘋狂
 再見,司馬懿∕利益集團也有內部矛盾∕閉門搞定天下事∕預測大師管輅
6 裝病:第一次讓曹操另眼相看,第二次讓曹爽死光光
 影帝∕生死倒數計時∕可以改變歷史的一箭∕潛水最深的人
7 大棒加蘿蔔,才是最有效的
 豬一樣的隊友∕One night in 高平陵
第七章 亢龍有悔:有些事情,只能留給子孫做1 以毒攻毒,讓對手退無可退
 以毒攻毒∕曹爽集團謀反案處理紀實
2 有些事情自己做,有些事情只能留給子孫做
 司馬懿之心,路人莫知∕夏侯霸歷險記
3 這樣當罪人:我寧負卿,不負國家
 東南王的驚天陰謀∕告密者∕我寧負卿,不負國家∕王凌集團謀反案處理紀實
4 拔刺:群龍無首,方為吉
 群龍無首,吉∕一千八百字的西晉簡史∕歷史是開放的
後記:歷史之中的人性,照亮人性之下的歷史
附錄:司馬懿年表
後記
歷史之中的人性,照亮人性之下的歷史
  我想探討的,是歷史與人性
  歷史有如大江大河,經歷了秦漢的汪洋浩瀚之後,在漢末急轉直下,進入了「歷史的三峽」(唐德剛語)。在這個時代,通貨膨脹、司法黑暗、官員腐敗、瘟疫橫行、兵連禍結。要麼吃人,要麼被人吃。每一個人都是這齣慘劇的領銜主演,這裡不提供觀眾席。
  司馬懿毫無思想準備地猝然降臨在這個亂世,他必須正視放棄靈魂抑或放棄生命的殘酷抉擇,必須直面吃人抑或被吃的血腥歧途。
  在這命運的十字路口,本時代最優秀的兩個人物──司馬懿和諸葛亮作出了不同的選擇。
  諸葛亮一生力矯時弊,以正道自勉、以公德為先,最後個人的事業以失敗告終,留下千古遺恨;
  司馬懿一生順應時勢,以權謀求存、以私德立身,最後個人的事業以喜劇收場,為子孫開創大晉江山。
  但是,如果把歷史的時間軸拉伸,則可以發現:諸葛亮生前失敗,卻青史留芳;司馬懿生前成功,卻敗在了後人心中。成敗異勢,冥冥中究竟是什麼力量在操控一切?
  這就是人性之下的歷史。
  相比起歷史的滾滾洪流,也許人性細緻而微觀的蛻變更能吸引人。
  沒有誰生來就老謀深算,即便被民國怪才李宗吾奉為一代「厚黑宗師」的司馬懿也不例外。恰恰與後世「厚黑宗師」的刻板印象相反,司馬懿與我們一樣,也曾是個充滿朝氣與理想的青年。他出生在世風日下的七○年代末,在迷茫與兵荒馬亂中跨世紀,在曹操、曹丕、曹叡三個極難伺候的老闆手下打工,通過不懈的隱忍與奮鬥,最終成就了無冕之王的偉業。
  細細觀察司馬懿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他從稚嫩而鋒芒畢露到老辣而重劍無鋒的整個轉變。活了七十多年,他終於完全適應了黑暗的社會,如魚得水,樂在其中。
  然而,司馬懿成功之日,也正是他被醬缸文化染透之時。
  這就是歷史之中的人性。
  司馬懿唯一的傳記是唐朝官修正史《晉書.宣帝紀》。但是由於編纂者好奇談、喜怪誕,且所據史料或為司馬氏篡改、或因為尊者諱而曲筆,〈宣帝紀〉可信程度不可高估。
  本書以《後漢書》、《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以及南北朝的八書二史為據,參之以《華陽國志》以及《七家後漢書》等漢魏晉史料的後人輯佚本,稽考□沉出一代梟雄司馬懿的傳奇人生。幾個歷史公案,參考了陳寅恪、唐長孺、周一良、田餘慶、方詩銘、方北辰等大師、先生的成果,或隨文作了說明,或因出於敘事完整性的考慮而未在文中說明,不敢掠美,在此一併致謝。
  語言風格,嘗試融會好玩抓人的網路語言與簡白耐讀的史話類讀物之長,力求表達生動而清楚。效果如何,要請讀者檢驗。
  本書一定限度採用了小說筆法。所謂小說筆法,乃是對歷史中當事人的處境與遭遇作最大程度的體認,以當事人眼界為視角,設身處地地體驗每個人所面臨的歷史局部,從而拼綴出一個完整而依稀的歷史形象來。譬如擒殺孟達,曹叡得到的訊息是什麼,諸葛亮的出發點是什麼,孟達的處境是什麼,司馬懿的算盤又是什麼,分別予以同情的描寫,從而呈現一個完整的事件。
  柯林烏(Robin George Collingwood, 1889-1943)在《歷史的理念》(The Idea of History)中云:「歷史乃是過去在心靈中的重演。」還原歷史之所以可能,小說筆法之所以可採,原因正在於此。
  總之,本書本著信者傳信、疑者析疑、大關節一準正史、小細節吸收考古與社會史最新研究成果的原則,力圖以司馬懿為導遊、為您全景式展現漢末三國近百年波譎雲詭的真實歷史。
  是為後記。

§內文1

【引子】 

司馬老兒只剩一口氣了 

二四九年天下大勢 

蜀漢延熙十二年(二四九),漢中。 

姜維已經年近五十了。當年的他血氣方剛,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立誓要克復中原,何其壯哉! 

隨著征戰閱歷的增長,姜維越來越意識到這近乎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姜維的對手,是曹魏征西將軍郭淮和雍州刺史陳泰。郭淮是對蜀作戰的名將,陳泰是老臣陳群的公子、曹魏軍界的新貴,這是兩個非常棘手的對手。不過這兩個人並不夠資格讓獨得諸葛亮真傳的軍事奇才姜維絕望。真正令他感到絕望的,是這兩個人背後近乎完美的軍事防禦體系。 

十幾年前,司馬懿在諸葛亮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擊之下,不慌不忙地構築起一套軍事防禦體系。組成這套防禦體系的,有受司馬懿提拔和培養的傑出軍事人才、有可以犄角互援的各大防點,以及應對蜀漢慣常進攻模式的一整套防禦辦法。所以,在諸葛亮病逝、司馬懿抽身離去之後的十幾年中,儘管姜維一直在絞盡腦汁地努力,卻始終難以在曹魏邊防線上有一尺半寸的推進。 

姜維正在籌劃今年秋收之際再次突襲雍州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在沒有找到敵方軟肋之前,姜維只能用這種毫不間斷的徒勞攻擊來掩飾自己的無能為力。 

難道真的沒有半點破綻嗎?姜維站在漢中軍營前凜冽的風中,望向東方一個他所看不見的城市──洛陽。那是曹魏的政治中樞,最近十年來,姜維實際上的對手司馬懿幾乎一直沒有離開過那座城市。司馬懿的興趣,早已經從軍界轉向政界了,只留下一盤珍瓏棋局等姜維來破解。 

東吳赤烏十二年(二四九),建業。 

六十七歲的吳大帝孫權是三國開國君主中碩果僅存的一位,但他絲毫沒有一覽眾山小的快感。因為孫權很清楚,儘管當年的諸多強勁對手都已經先後謝世,但他仍然不是當今世界上最強的那個人。 

孫權不是沒有吞併天下的野心,但東吳卻始終以一個閉關自守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原因在於兵種的先天不足。 

東吳的水師足以傲視天下,但陸戰卻始終是一大命門,因此自守有餘、進取不足。冷兵器時代的陸戰,騎兵克步兵。孫權雖然控制著廣袤的疆域,卻沒有一處養馬的所在。東吳土生土長的馬匹孱弱不堪,馱馱糧食、搞搞後勤還可以,真要上陣殺敵,根本不是北方悍馬的對手。 

北方盛產馬匹的地方,西北的河套平原算一個,燕趙故地的遼東算一個。以前,孫權經常派海軍艦隊遠涉重洋,從海路向遼東購買馬匹。當時的遼東,由世代盤踞於此的東北王公孫家族控制,不受曹魏直接管轄。 

但是,這條商路已經斷絕十一年了。 

十一年前,東北亞的霸主、遼東公孫家族末代掌門人公孫淵,在自己的地盤上被斬下頭顱,快馬千里傳送到曹魏帝國的首都,懸掛在城門之上示眾。 


上述文字全部轉載自: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53043